微博 Qzone 微信 张掖市畜牧兽医局改革开放40年草畜产业重点发展成就(综述)(1979—201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牧厅的具体指导下,我市草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畜牧兽医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做强主导产业、突破发展瓶颈为重点,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全力推进现代化全产业链建设,着力壮大肉牛肉羊等优势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和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良种繁育、秸秆饲料化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监管、科技服务推广等环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畜牧兽医工作取得卓越的成绩。我市相继被省上列为国家级粮改饲、草牧业、区域循环农业试点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六县区被省上列为牛羊产业大县。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大力扶持发展各种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扩张规模养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止2017年底,全市畜禽饲养量达1775.91万头只,其中:生猪饲养量141.99万头,牛饲养量96.95万头,羊饲养量481.29万只,鸡饲养量1055.68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1.20万吨,其中:肉类总产量达12.13万吨,禽蛋产量1.39万吨,鲜奶产量7.68万吨,畜牧业总产值37.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 畜牧业生产方式持续转变 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坚持把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促进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主攻方向,鼓励分散养殖户走出家庭院落、入驻养殖小区,动员养殖大户依托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基本形成“政府抓良种、农户抓养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养殖发展模式。到2017年底,全市共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870个;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累计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48个、市级184个,规模养殖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74%,标准化规模养殖主导作用日趋凸显。 产业化经营能力明显提升 积极探索畜种改良培育,坚持把引进培育新品种、推广运用新技术作为助推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切实加大品种改良力度。采取本土培育和引进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建成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338家,沅博、博峰、牧沅等龙头骨干企业建成投产;高山细毛羊被国家种质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全省首个肉羊新品种,“张掖肉牛”、“山丹羊肉”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证明商标,“甘肃高山细毛羊”、“肃南牦牛”、“肃南鹿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博工”牛肉、“赛美努”羊毛、“九排松”牛羊肉、“祁沅春”牛羊肉4个商标获“甘肃省著名商标”殊荣,以龙头为带动、品牌为核心的现代畜牧业彰显生机和活力。 畜禽品种改良成效明显 巩固提高肉牛冻配改良成果,积极推广胚胎移植新技术,扎实开展张掖肉牛新品种培育工作,全面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杂交改良,先后引进西门塔尔肉牛、荷斯坦奶牛、杜泊羊、大约克夏、海兰等国内外优质畜禽品种和冻精,广泛应用人工授精、同期发情、胚胎移植等高效繁育技术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到2017年底,牛、羊、猪、鸡良种化率达到90%、85%、99%、98%,经改良的高山美利奴细毛羊新品种成为我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靠优良品种提质增效的优势更加明显。 产业生态安全持续改善 全面贯彻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见效。全面落实祁连山保护区张掖段减畜任务,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和退牧还草,扎实推进“三化”草原治理和草原生物灾害防治,严格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严肃查处草原违法行为。到2017年底,全市草原面积254.65万公顷,可利用草场面积215.83万公顷,草原植被覆盖率达48.83%,全年完成减畜20.6297万羊单位任务。 畜禽粪污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坚持以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重点,积极探索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链条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张掖模式,大力推进饲草综合利用、过腹转化、粪污加工、食用菌生产,实现绿色养殖和生产有机农畜产品的高度融合。在实施好民乐华瑞粪污一体化利用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实施了前进牧业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通过堆肥发酵、沼渣沼液还田、肥水一体化利用等措施,全市年处理畜禽粪污达812万吨;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肥加工企业,全市有机肥生产能力达75万吨.通过一系列扶持培育措施,秸秆饲料、牛羊养殖、粪污资源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张掖模式”已具雏形。 防检疫工作全面加强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原则,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全力抓好动物养殖、屠宰、运输、加工诊疗及畜禽交易等重点环节日常监管,加强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检,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重大动物程序化免疫。到2017年底,市县乡动物防疫技术人员200人,村级防疫员979人;猪羊口蹄疫、禽流感等免疫密度均达98%以上,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养殖场612个,定点屠宰场14个,家畜屠宰能力达到250万头只,备案登记动物贩运人员1039人;全市达标兽药经营生产企业1家,兽药经营企业70家,饲料生产企业18家,年生产饲料14万多吨。 项目支撑效应不断放大 坚持把争取项目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作为拓宽产业融资渠道的重要途径,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把草原生态奖补、现代农业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等重大项目在我市落地,市县区政府配套政策、资金及时到位,撬动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投入草畜产业。五年来实施了7大类20多项畜牧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8.7亿元,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